他是立过两次二等功的老革命,早年参军期间,因为表现突出,曾受到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
他是拥有77年党龄的老党员,离休多年后历时一个月手抄党章,一边写一边还在对照党章找差距,总觉得为党和人民做的事情还不够多。
他是心系教育的老领导,将积攒多年的50万元离休金拿出来成立了“鸿秀助学金”,资助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。
他就是为革命事业、新中国建设发展及党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离休干部浦海鸿。1930年8月生于江苏射阳,1946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,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90年10月在我校光荣离休。他曾获得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和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。2021年获评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之星、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。近期,浦海鸿家庭获评安徽省五好家庭。浦海鸿个人被评为2024年度校“学习雷锋在行动”先进个人。
“钱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”
“浦老夫妇连续两次向‘鸿秀助学金’捐赠共计50万元,充分体现了浦老作为一名老党员践行为民宗旨、爱党爱校的崇高境界,展现了浦老夫妇热爱教育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怀。‘鸿秀助学金’饱含着浦老夫妇对青年学子的厚爱,传达着造福社会、兼济天下的大爱精神。”2024年9月26日,安徽医科大学“鸿秀助学金”续赠签约仪式上,校党委书记王琦这样称赞着浦老夫妇的高尚精神。
“鸿秀助学金”设立于2021年5月,由浦老夫妇捐赠30万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,目前累计已资助200名学生。2024年9月,浦海鸿、黄景秀夫妇捐赠20万元,第二次为“鸿秀助学金”捐资。
“钱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”,浦老在捐赠仪式上掷地有声的话语让现场的人动容。浦海鸿夫妇自己省吃俭用,衣服袖口都洗破了也不舍得换,却能将积攒下来的钱无偿捐给学校,用于学生的成长教育。他们的无私义举充分彰显了老党员老干部的本色初心,也让大爱精神在春日的校园里蔓延生长。
助学金的设立,离不开浦海鸿的淡泊勤俭、兴教育人的无私奉献精神,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。浦海鸿的妻子黄景秀,1937年12月出生于安徽舒城,曾任舒城县医院护士,安庆市立医院药剂师和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部药剂师,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。黄景秀为人低调、乐于助人,退休后仍坚持利用自己的特长配制护肤霜,无偿送与有需要的人。他们有一子一女,退休前分别是桂林理工大学教师和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师,对父母的决定,儿女们也是全力支持。
“我们的性格相似,都是慢脾气,所以,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吵过架。”浦海鸿夫妇相濡以沫,相互扶持,生活中其乐融融。浦海鸿退休后专注国画创作,曾专门为妻子黄景秀老人80岁生日创作了一幅水墨画,画的是夫人老家的风景,画上一首藏头诗“燕春青山,景秀如画,八鹤戏水,同贺华诞”让人看到了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”最美的诠释。
学医的梦想终于成真了
1930年8月,浦海鸿生于江苏射阳,母亲早逝,父亲靠经营棉花田养育了6名子女。浦海鸿排行老五,是三个兄弟中最小的一个。少年的浦海鸿长于乱世,深深体会到国家和民族积贫积弱,老百姓躲不过战乱、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,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。
“学医最好,进可以去当军医,退可以给老百姓看病。”1946年,即将初中毕业的浦海鸿与两位同学共同商议未来的打算,最终一致决定参军入伍,学医报国。后来,三名少年打听到苏北革命根据地只有淮安有一个会计训练班,没有其他的学习机会,于是他们决定先学一门技术再说。第二天,他们就动身去淮安会计班,结果整整走了两天才到。1946年10月,国共谈判破裂,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。刚刚学习了两个月的浦海鸿,被分配到分区疗养院任见习会计。不久医院北上,途中浦海鸿得知医院还有学医的训练班,经过积极争取,他顺利加入医训班。可是,没过几天医院精兵简政,医训班也在精减之内。学医的愿望又要落空了。医训班即将解散,浦海鸿心里很难受,正在胡思乱想时,突然来了三名军人,他们是华野十二纵队卫生部的,来协商接收被精减的28名医训人员入伍学医。浦海鸿学医的梦想终于成真了!
在“三无”医训队(无教室、无课本、无桌椅),浦海鸿等学员克服一切困难,争分夺秒地学习。他们以祠堂、树荫为课堂,背包作板凳,用八个月的时间完成生理解剖、战伤外科、护理学和药物学等课程的学习。之后,这些医训队员被分配到部队工作,半年后都成了见习医务员和医务员。一年后,有的单独负责一个单位,当上室长。浦海鸿因为表现优异,成了手术室的室长。
工作时,哪里有困难就去哪里,遇到棘手的事,从不回避。浦海鸿先后立二等功两次、三等功一次、四等功一次。因为专业基础扎实、政治立场坚定、组织观念较强、协作精神较好,浦海鸿还曾被委任为赴南也门医疗队队长,带领全体队员较好地完成了援外任务。
“还想为党和人民做点事”
在浦海鸿老人的家中,有一本珍贵的“党章”,这本封面已经有点破损的党章手抄本,宣纸线装,整整111页。这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,时年87岁高龄的浦老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手抄完成的,遒劲精致的行书镌刻着老人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。
“我一边写一边对照党章找差距,感觉有很多想为党、为国家、为人民做的事情还没有实现。”这位有着77年党龄的老党员、老战士,就是这样用一辈子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本色。在部队时,因为表现出色,1948年3月,浦海鸿被发展入党。“听党的话,跟党走、服从组织、遵守纪律、为民服务、不当逃兵、永不叛党。”是他用一辈子来践行的誓言。
浦海鸿的家里挂着两幅珍贵的合影。1956年,浦海鸿被安徽军区选送到第二军医大学参加流行病学训练班,因为学习期间成绩优异、表现优秀,被评为先进工作者,受到毛泽东、刘少奇、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1959年,浦海鸿又因工作积极、任劳任怨,被评为安徽军区后勤部先进分子,出席第二届总后勤部先进单位和个人大会,会后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。
在安徽医科大学工作时,浦海鸿先后任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、安徽医学院人事处处长,参与组建卫生管理学院,任该院首任党总支书记。离休后,浦海鸿先后担任过离休党支部书记、关工委副主任。他经常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大学生,坚定理想信念、珍惜学习机会,坚定不移地跟党走,勉励学子们要好好学本领,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、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如今已经95岁高龄的浦海鸿还总是想着为社会、为人民多做点贡献,正如雷锋同志所言: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。”党员不只是荣誉更是责任和担当。无论是青年时以医术救民,还是战火中坚守信仰,无论是离休后发挥余热,还是捐资设立助学金,浦海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—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让年轻一代明白:雷锋精神从未远去,它藏在每一代人的初心坚守里,写在每一次挺身而出的奉献中。新时代的答卷上,我们更应该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,用实际行动传承这份滚烫的赤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