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:这几个养生建议,让身体更舒服

发布者:发布时间:2025-06-20浏览次数:10

6月21日,我们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节气。夏至这天,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。夏至之后,太阳直射地球点开始转向南,而自然界阴阳交替变化也到达关键节点。此时,自然界中的阳气达到鼎盛,初阴始生。人体也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之变化,阳气浮越于外而渐衰,阴气始生于内而渐盛。夏至养生,应注意顺应节令特点,调整阴阳、防病治病。



一、夏至时节,天气炎热,人体阳气的特点是阳盛于外,聚集于体表向外发散,体内的阳气相对较少,此时寒湿反而容易内侵,损伤人体阳气。寒邪侵入四肢经络,会引发肩颈疼痛、腰椎病、骨关节炎、风湿等疾病。

对策:空调开放温度不要过低,不要对着风口,洗浴时不要用冷水,夜间睡觉忌贪凉,喜欢用凉席的尤其要注意。


二、炎夏之际,体内阳气外散,中焦运化功能相对较弱,若过于贪食生冷食物,易使寒邪直中脏腑,损伤脾胃功能,引起消化不良、胃肠痉挛、腹痛、腹泻等疾病。对于女性而言,若脾胃无法运化寒凉之品,加之外部湿气弥漫,很容易形成寒湿留在体内,会造成痛经、白带增多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

对策:夏至养生饮食要清淡,少食生冷和肥甘厚腻难消化之品。可以用扁豆、薏米、茯苓等祛湿之品煮粥,亦可以用生姜、大枣煮茶饮,以温中暖胃。


三、虽然气温高,但不能一直躲在空调房里,要外出运动。

对策:夏至运动注意避开酷日。当空时,宜选择清晨或傍晚,在空旷、空气清新的地方。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、慢跑,或者太极拳、八段锦、五禽戏等传统健身气功,不可太剧烈,不可大汗淋漓。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可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,不可短时间大量饮用凉开水。


四、五行中夏季对应心,因此要注意养心。酷热气候使人心情烦躁易怒。

对策: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。”我们要注意保持心境平和,遇事不要轻易发怒,学会合理释放自己的坏情绪。


五、淋雨后要祛湿散寒。

对策:取鲜姜切片,置锅中干焙至微焦、姜香四溢(无需油)。趁热以纱布或软巾包裹,温熨大椎穴(低头时颈后最高骨下方凹陷)、命门穴(腰后正中线,第二腰椎棘突下)。此方法借温热之力渗透肌肤,驱散体内寒湿,能有效改善淋雨后畏寒,身重体乏等不适症状。

取艾叶30克、紫苏叶15克,将上述材料加适量清水煎煮,取浓汁倒入浴盆,浸手泡足或以纱布裹挟药汁擦拭躯体,每次大约15~20分钟。此方法能温煦经脉、驱散寒邪,行气化湿,通络舒筋。


六、暴晒后要预防晒伤。

对策:晒伤处凉水洗净,取鲜嫩黄瓜榨取清汁,以洁净纱布或棉片浸透,湿敷于患处。此方法能迅速为灼热肌肤降温、缓解红肿疼痛。每15分钟更换一次,可多次湿敷。

在风池穴(项部,枕骨之下,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)至肩井穴(在颈后部,第T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),以及背部膀胱经(脊柱旁开两指宽区域)涂抹薄荷油或清凉油。使用牛角板或光滑瓷勺,与皮肤呈45°角,由上至下轻柔刮拭,至皮肤微红、出现痧点即可。若晒伤后伴有头昏、头痛等轻微暑热症状,刮痧可有效疏解。


七、外出时要防蚊虫叮咬。

对策:取蒜瓣一枚,切开,以新鲜切面擦拭叮咬红肿之处。大蒜具有解毒杀虫之效,能较快缓解瘙痒,消退红肿。皮肤破损或敏感者慎用此法,避免刺激。

点燃艾条,悬于叮咬处上方约两三指高度(约2~3厘米),以温热不灼痛为度,温和灸疗5~10分钟。艾热渗透,可温通经络,消肿散结:艾草的芳香之气还能驱散虫毒,促进局部气血流通,加速包块消肿。(内容来源:中国中医报)